“家庭形式多种多样,没有一种家庭结构是幸福的,或一定是痛苦的。”今天,看过8月30日的推文:“清文豹文 | 莫负钟繇,遇到38岁的她,你就娶了吧!”的一位朋友给我发来感想,她觉得:“单身女性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普遍和被尊重,人们渐渐清楚单身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和一种表现,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单身,并不是不能存在。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意识却没跟上来,想走在时代前沿却要承受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本身就不公平……。我希望还单身一个正向的社会舆论。”
我这位朋友高学历、高姿态、高涵养的单身女性,她视单身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她一心想扭转社会舆论,杜绝对于剩女的称呼,也不再被逼婚这样的事撩扰。对于她的观点,其实我非常赞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现在,单身都遭受着难以察觉的歧视。婚姻(或至少是稳定的恋爱关系)被设定为每个人人生中的标配。人们觉得恋爱、结婚、生子是“应该”的事情,你反对那你就是不对!尤其是过了一定年纪之后,社会环境就一下子对单身人士变得苛刻起来。一个女性在职场上很成功,经济独立、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但可能会被说:“那有什么用,还不是嫁不掉。”在这些背后,是对于浪漫关系重要性的过分强调,也可能是我们对婚姻和伴侣过度推崇。一个人不代表无依无靠,也有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孤独终老。
我们是单身来到这世上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旦有了羁绊,单身就成为一种特殊的状态,总是通过关系来定义自己是谁?关系讨论到头来很是空虚。我们知道,爱或不爱、有没有人惦念、谁想着你,都要这么活下去。我们总是轻易将单身联想到一个人的情感状态,我一直认为谈论单身,谈的其实是“独生”,是握有生命该长成什么模样的主权。而且未婚的生活面目未必比婚后残忍,结婚的心可能比单身还萧条;但有的人无论单身与否,都企图快乐的生活。世上有人流泪,就有人放肆大笑。有人快乐的单身,就有人悲情的单身。有多少男人女人,就有多少单身状态。无论你怀抱什么样的情绪生活,那都是值得存在的。其实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选择纯粹的恋爱、结婚还是选择单身应该像所有那些喜好的差异一样被包容。
独处让人更专注当下,更加专注自己,一天不用说话感觉会积蓄很多力量,而当下的时代,自媒体的营销环境下,爱情被过渡神化,只要有真爱,就可以逾越一切世俗规则,爱俨然成了最共通的信仰。尤其是当人们普遍认可恋爱和婚姻成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时,恋爱就更加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让人沉溺在暧昧以及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抑或根本不期待)的阶段,或者是一场既可从相处中得到快慰又可全身而退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人们为很多东西赋予太多价值,投入了太多的精力时间,最终却发现不过是一场虚空。而婚姻又要持续两人一生的时间,要用智慧来经营,还需要彼此的品格,比如宽容和忍耐。这样的智慧与品格来自生活的积累和磨练,而不是来自感觉。所以,选择单身,其实是选择一种专注自己的生活态度,让自己学会成长。即使有一天结束单身,在恋爱、婚姻阶段也可以从容的怀着包容、信任、盼望与忍耐面对大大小小的事,也许这个时候才学会如何爱一个人。
我,今年36岁,单身,生活在婚恋市场越来越低龄的社会里,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不知道承受过多少舆论暴力;曾听过无数次的一句话:“过了30还单身,身体或者心理方面总有一个有问题。”我一直被句话恐惧着成长,直到我拿到最近的体检报告单,以及再次明确自己的性取向,收到客户、朋友对我的反馈;身体健康,性取向正常,精神状态饱满。才知道这句话的恶意那么深;深到它似乎昭告成了真理:“如果你没有遵照预期去配偶、交配和繁殖,那么你就是不对的,而且你肯定是有问题的”。
总有人会问“你都这么大年龄了,为什么不找一个”。我对问这个话的人很无感,似乎感情就像逛集市看到合适就大喊“快到碗里来”,于是一切就都有了。我只能无奈地说,出现的人不喜欢,喜欢的人不出现。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