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撩妹的技能是搭讪:“你好!请问能给您画一幅画吗?我是毕加索!”
而肖全的交友技能依然是搭讪:“你好!请问能给您拍张照吗?我是肖全!”
他们为什么都会搭讪成功(毕加索官方的名单是2个Wife,5个Lover。私底下睡的神马的不计其数,;肖全镜头下的均为当今文艺界的精英或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贾平凹、芒克、陈凯歌、姜文、崔健、杨丽萍、何多苓、三毛、杨丽萍……)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经营成一位家喻户晓的知名艺术家;
另一方面他们都讲究一个“缘”字。
那究竟何谓缘分?肖全的解释为你心中早早就种下了因的种子,遇到了有缘人,种子就会发芽生长,最终结出果。他的整个摄影生涯都可以总结为此。也正是因为缘分,他才会结识三毛,结识杨丽萍。缘易结,但难的是要“惜缘”。肖全珍惜他与朋友们的缘分,真心感恩;珍惜他与三毛的缘分,真诚地去理解她、解读她、纪念她;珍惜他与杨丽萍的缘分,并要将这样的缘分用摄影来延续下去……当你被肖全所拍摄的照片深深震动时,这不也正是一种缘分吗?
今天我们聊聊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肖全。
在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八十与九十年代,作为记录者、参与者,摄影师肖全用影像记录了一代人曾经的缺失、渴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抗争。在他长长的摄影名单中,汇聚的是文学、音乐、艺术、舞蹈和电影领域最具标志性的个案及事件。这位“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用其镜头为一个时代建立起别具社会意义的影像工程。
八月二十八日,在我的生日这天,我去看了在上海chi K11由艺术史学家吕澎策划的肖全大展“我们这一代”。这是上海第一次全面呈现肖全的摄影作品,展览回顾了肖全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
只有亲临现场,才能透过照片上那些一个个凝视的表情,重温那个时代的人对文化艺术的精神渴望与生命挣扎。
我知道肖全,是从一张三毛照片(巷子深处,一家保留完好的木板房,门锁着,主人把一张竹椅倒扣在门上,三毛席地而坐。)了解到肖全这个人,因为肖全的照片被感动而买过他的《我们这一代》名人摄影文集。
同时也知道了因为缘分肖全与三毛相遇,又因性情相通,他与三毛相知,在那个下午,柳荫街巷里,拍下了三毛生前最后的烂漫。
三毛的“流浪精神”是我至今都喜欢的,当然并不是说要真的跟她一样背着包四处去流浪,而是要有独立的自我。
三毛的人生就像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一样,她去非洲享受苦难、体验艰辛,她把那些有意思的场景通过充满感情的文字表达出来,一点都不做作。她走了50多个国家,世界各地的风情与人文最后都汇集到了她身上,形成了一种魅力。肖全说过:“三毛用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爱是什么。也因为我与三毛特殊的缘分,我得以拍到这些照片,分享给所以爱三毛、被她感动的人。”
还有另一个人间的“奇迹”杨丽萍。这是我看到杨丽萍的照片后发出的感叹!仙女一般的舞者在风吹日晒了千年的古老建筑上起舞,背后是苍茫的天幕与山色。这应是人能所能想象的美的极致。
(原图为竖版)
她一抖手中的绸布,顿时一片“白云”横空而出。那块布比她身体长出几倍来,在风中狂舞……(原图为竖版)
展览以“中国走向开放”开始,随着“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吕澎、黄专、王广义与‘广州双年展’”、张艺谋和巩俐、“北岛、顾城、舒婷与’星星诗歌节’”、“历史的肖像”脉络展开。这批照片,无论是摄影本身的形式语言,还是历史的特定语境,都在瞬间中成形的图像中形成一种时代模型。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故事人物,随着时间与变迁的推移,感知力量感染力愈重。
肖全的照片里都有一样东西,但我无法形容,只能确定都有,这是现在我们拍各种照片都没有的。每张照片都很干净、很自然、很平和!即使构图中人山人海,即使房间堆砌的毫无章法!即使人与人的站位毫无规律!但,构成照片后依然显得那样和谐统一,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干净自然感动,照片中好像缺少任何一个元素,这张照片就不会成立,这张照片就会留有遗憾!
肖全在接受“凤凰艺术”记者采访时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感动我自己、感动别人的照片”。他做到了,肖全的照片那么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遐思?比如说出现在这次展览海报上面的王安忆,透过照片,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温婉安静的上海作家,看到那个时代上海老旧的街区,弄堂里吃饭的老人。人们依照自己的经历和意识,从照片里重新阅读、发挥,从而衍生出自己对摄影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平常的生活场景,这些“名人”身上的光环被逐一剥离,回归到平凡生活中去。镜头之下,不一样的面孔上,流露出同样的镇定和安祥。他的镜头,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他机智而又平实地记录了他那一代人在那个年代所面临的一切,以及他们的“渡过”过程。这些人好像随时可以从照片中走出来,与我娓娓交谈。与电视中衣冠楚楚的他们,显然更接近真实。
在各种所谓艺术摄影充斥的今天,肖全的黑白人像摄影创造了独特的质地、韵味以及与时代纠缠的暗影,在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艺术作为摄影”的意义上为我们揭示出某种存在的真。
hello